龚金平|“人”的缺位,邓婵玉也救不了《封神第二部》

龚金平|“人”的缺位,邓婵玉也救不了《封神第二部》

把我抛弃 2025-02-02 娱乐报 14 次浏览 0个评论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第二部》)展现了创作者构建“封神宇宙”的宏大野心,但是,创作者似乎陷入了一种认知误区,认为观众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变幻莫测、令人眼花缭乱的法术与宝物,是名门正派与旁门左道之间的斗法大戏。事实上,电影的核心始终是“人”的命运与情感。一部影片中,无论主人公是以人、动物、植物、神仙还是妖怪的形式出现,观众都会自然而然地将其拟人化,并在他们身上投射人类的情感与价值观。这种观众与角色之间的情绪链接,才是故事深入人心、引发共情的根本所在。遗憾的是,《封神第二部》在追求视觉奇观的同时,未能真正触及人性和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使得这场奇幻盛宴最终流于单薄和空洞。

龚金平|“人”的缺位,邓婵玉也救不了《封神第二部》

《封神第二部》海报

贫弱的人物形象难以引发观众共鸣

《封神第二部》中,姬发从质子团中的勇士,化身为家族的复仇者与西岐的守护者。这种身份的转变,源于姬发突破了刻板的忠诚与盲目的崇拜,开始体认父兄之死的切肤之痛以及守家守土的厚重责任感。正是这种情感与责任的交织,使得姬发在影片开始时形象非常饱满。

龚金平|“人”的缺位,邓婵玉也救不了《封神第二部》

姬发(于适饰)

遗憾的是,在守卫西岐的战斗中,影片并未深入刻画姬发如何从迷茫走向坚定,从恐惧走向无畏,而是反复渲染他的犹豫与退缩,最终依靠姜子牙的鼓励与点化,才确立信心与勇气。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削弱了角色的内在驱动力,也让他的成长显得仓促而缺乏说服力。姬发的形象因此停留在一种被动的状态,这无疑是影片在人物塑造上的一大缺憾。

龚金平|“人”的缺位,邓婵玉也救不了《封神第二部》

邓婵玉(那尔那茜饰)

相比之下,邓婵玉的形象更为动人且富有层次。当姬发质问她为何只为逝者而战,却对眼前鲜活的生命视而不见时,她的人生信念第一次产生了动摇。随后,得知闻仲执意要屠城时,她意识到自己坚守的所谓荣誉,在权力面前不值一提。接连的冲击让她陷入内心的挣扎与反思,最终,她毅然选择与姬发并肩而立,共同保护那些无辜的生命。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个人信仰的彻底颠覆,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邓婵玉的成长轨迹,展现了人性在权力与伦理之间的复杂抉择,也为影片注入了一抹难得的情感深度。

影片的另一个重要人物闻仲,因为缺乏家庭背景和伦理关系的支撑,被塑造成盲目效忠于大商的工具人。闻仲缺乏道德反思的能力与意愿,观众无法从他身上感受到正常人的情感波动,其形象也就缺少内在冲突与人性张力,成为“愚忠”的代言人。

影片通过精心勾勒不同角色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试图为观众呈现多元的人生态度与命运轨迹。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只有当观众能够理解并认可人物的行为逻辑时,角色才会焕发出魅力与感染力。《封神第二部》中部分角色的失败之处在于,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逻辑并非源于具体的伦理情境与道德选择,而是被一种外在的指令所驱使,像是某种承载了特定意念的符号。

龚金平|“人”的缺位,邓婵玉也救不了《封神第二部》

闻仲(吴兴国饰)

例如,闻仲对于忠诚的无条件捍卫,使他成为一个没有情感的杀人机器,观众对他的功败身死几乎有点幸灾乐祸。还有魔家四将的灰飞烟灭,也未能引发观众内心的一丝波澜。影片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反复验证了一条叙事铁律:真正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法力值的高低或战斗场面的宏大,而是那些根植于人性深处的情感震颤。只有当角色的行为与情感紧密相连,观众才能真正与之产生共鸣,从而赋予故事以生命力。

《封神第二部》也提醒我们,奇幻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并非神魔斗法的视觉奇观,而是权力结构中的个体命运,以及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与抗争。当我们的创作视角从宏大的神话叙事转向个体的情感与伦理困境时,“封神宇宙”才能真正实现从视觉盛宴到精神史诗的蜕变。唯有如此,奇幻电影才能在银幕上重现神话传奇的同时,叩击当代观众的心灵,完成奇幻与现实的隐秘交汇。

法宝泛滥必然弱化人的力量

为了增强情节的戏剧张力和悬念感,《封神第二部》在敌我双方引入了大量奇人异士与神仙妖魔。西岐阵营的核心战斗力依赖于如翼龙般的雷震子和拥有三头六臂的殷郊;而大商军队则以精通法术,能布下十绝阵的闻仲为首,其阵法威力足以令触及者魂飞魄散。这种设定虽然为影片注入了奇幻色彩,却也带来了叙事上的巨大挑战:当凡人与法术、宝物、奇人异士的对决无异于以卵击石,情节便沦为超自然力量之间的空洞较量。而且,那些奇人异士大多缺乏正常人的情绪反应与伦理牵挂,甚至没有个人化的追求,观众对于这类角色的命运难以投入情感,失去了与角色共情的基础。

可以说,《封神第二部》虽然怀揣将神话史诗与历史传奇熔铸一炉的雄心,却在超自然设定与人性叙事的平衡上左支右绌。本来,作为凡人英雄的西岐领袖,姬发应是连接神魔战场与人间烽火的叙事纽带,他的成长与抉择承担着人性在神魔夹缝中的挣扎与觉醒。然而,当他的武功在法宝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当他的兵法韬略在超自然神力的碾压下沦为笑谈,影片实际上将凡人英雄的存在意义彻底消解。这种力量体系的不对等,不仅削弱了影片的叙事张力,也让观众的情感投射空无所依。

龚金平|“人”的缺位,邓婵玉也救不了《封神第二部》

《封神第二部》海报

由于神、魔、奇人异士之间的打斗像是游戏角色的较量,影片不得不在姬发和邓婵玉之间强行植入一条爱情线,试图通过他们的互动来弥补影片情感深度的不足。尽管姬发与邓婵玉的三重奏式对决,被设计为全片最具看点的叙事段落,两人从骑马追逃的电光石火,到护城河里的生死相搏,再到破阵时的情意绵绵,创作者努力在刀光剑影中注入情感的温度,但这条爱情线终究难逃斧凿和刻意之痕。尤其当西岐城危在旦夕之际,姬发却因儿女私情踌躇不前的情节设置,不仅削弱了姬发作为统帅的决断力与魅力,更暴露了影片在史诗叙事与情感叙事之间的进退失据。而且,神魔叙事与凡人叙事的割裂,使得影片空有追求宏大格局的雄心,却最终折戟于情感书写与主题表达的游离。

此外,金鳌岛势力的强势介入不仅未能增强叙事的纵深感,反而让故事线索变得杂乱无章。观众不得不在朝堂权谋、神魔大战和江湖恩怨之间频繁切换,导致注意力分散,难以沉浸于任何一条主线。这种叙事上的散乱,不仅影响了剧情的凝聚力,也让影片的整体结构显得支离破碎。

视听呈现的艺术得失

在视听美学的探索上,影片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作自觉。影片的地理空间不再只是故事的背景板,而是被赋予了一定的叙事功能:孟津渡的怒涛中,西岐壮士瞒天过海,完成了水中搏杀;绝龙岭的天险,成为设伏的绝佳场所;幽暗丛林,像是远离了文明之地,让人性最纯粹的光芒得以显现;护城河中,姬发与邓婵玉以命相搏,终又惺惺相惜。这些精心设计的场景,将地理空间转化为情感与哲思的载体,使影片在彰显视觉震撼之余,更添一层深邃的人文意蕴。

龚金平|“人”的缺位,邓婵玉也救不了《封神第二部》

邓婵玉

影片也通过服饰的变化巧妙映射角色的身份转换与情感流动。当姬发在孟津渡赤膊立于水中时,他是一个英俊健美的青年男子,他对邓婵玉的示爱歌声凸显了人性最本真的状态。策马狂奔时,铠甲加身的姬发和邓婵玉化身为战士,敌我分明的身份让情感被暂时压抑。当两人从山崖坠落,失去战马与兵器的二人成为同病相怜的逃亡者,敌我界限在野兽的威胁下逐渐模糊。护城河对决时,脱去铠甲的姬发与邓婵玉身着素衣,回归为单纯的男女。在焰火晚会的篝火旁,平民装扮的二人彻底摆脱了社会身份的桎梏,敌我之分烟消云散,两情相悦的情愫潜滋暗长。这种通过服饰变化实现的叙事隐喻,不仅展现了角色身份的多样性,也为情感表达增添了细腻的层次感。

影片还通过鲜明的视觉对比构建起一套独特的道德与美学体系。朝歌宫殿的玄色深渊象征着权力的压抑与腐朽,而西岐城郭的大量暖色则代表着生机与希望,二者形成善恶对立的视觉伦理学;昆仑山的素白结界与金鳌岛的幽绿瘴气,则分别勾勒出仙界的纯净与魔界的诡谲,编织出一幅仙魔对峙的光谱图景。这种将道德判断视觉化的尝试,既丰富了影片的色彩谱系,也对观众的情绪反应形成了直观的暗示。

龚金平|“人”的缺位,邓婵玉也救不了《封神第二部》

元始天尊(陈坤饰)

对于奇幻题材而言,造型风格应体现世界观的内在逻辑与美学理念的一致性。《封神第二部》试图构建仙界、魔界、凡人三重空间,这本该为造型设计提供开阔的创作自由,却因缺乏统一的美学标准而陷入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影片中仙人的造型接近凡人,只不过稍微俊美一些,申公豹的造型虽然带有邪典的意味,但外形上还是凡人的形态,影片中最令人心理不适的造型来自于那些奇人异士。例如,魔家四将的巨人体格与整体环境格格不入,甚至破坏了叙事的可信度。还有,殷郊的三头六臂法相堪称败笔:比例失调的体格、2D质感的渲染、不协调的配色(幽蓝身躯与酒红头发的冲突),加之动作僵硬、声线嘶哑,使其既不像传统神话人物,也不具备现代审美价值,反而沦为动画与科幻元素的生硬拼贴。还有通天教主的造型,完全是二维平面的恶魔形象,像是对“东方伏地魔”的粗糙再现。这种造型风格的混乱,导致观众在现实与奇幻、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跳戏,难以沉浸于影片构建的艺术世界之中。

龚金平|“人”的缺位,邓婵玉也救不了《封神第二部》

魔礼红

《封神第二部》在传统的两军对垒、法术之间的奇幻对抗,还有极具想象力的十绝阵设计等方面,都试图以视听冲击力征服观众。然而,影片最为失策的地方在于,将情节简化为奇人异士、妖魔与神仙之间的法宝交锋,凡人沦为陪衬、背景甚至点缀,基本上失去了参与叙事的能力。这种对“人”的疏离与排斥,使得影片为人物设置的伦理困局(如忠孝冲突、家国抉择)始终悬浮在叙事表层,难以拨动观众的情弦。

同时,《封神第二部》的艺术缺憾在类型融合中尤为明显:战争片的肃杀、魔幻片的诡谲、爱情片的温婉浪漫,在缺乏情感粘合剂的拼贴中彼此消解,形成了一种叙事上的断裂。同时,由于生死界限被随意打破(人物死而复生轻而易举),战术谋略被法宝等级的碾压所取代,传统叙事赖以成立的悬念机制彻底失效,观众的观影感受变得麻木而迟钝。这也为中国奇幻电影的创作者敲响了警钟:技术进步固然可以复刻神话场景的形,但唯有对“人”的深情凝视和深入探询,方能赋予古老传说真正的魂。

龚金平|“人”的缺位,邓婵玉也救不了《封神第二部》

《封神第二部》海报

(龚金平,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转载请注明来自创新模拟,本文标题:《龚金平|“人”的缺位,邓婵玉也救不了《封神第二部》》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